[本站 行业] 11月16至17日,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主办的广州汽车产业发展大会在广交会展馆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届大会以“践行高质量发展 重塑中国汽车新格局”为主题,力邀行业精英、科技巨头、产业新锐、产业链领军人物、专家学者等齐聚一堂,以各自独特的视角纵论行业大势,共享行业智慧与经验,共同探讨行业的发展方向。
大会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王侠发表主题演讲。他认为:“明年新能源车和出口都会继续高增长,但增幅可能会收窄。盈利能力的比拼和可持续性商业模式的较量将逐渐成为竞争的重点,新能源汽车得市不得利、智能驾驶不知如何赚钱的局面必须被扭转。”
以下为演讲实录:
北境已然风吹雪,南国犹可啖(dan)荔枝。都说11月份是广州最好的季节,最适合朋友相聚。今天,我们汽车界同仁相聚于此,一边共同期待明天第二十一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的盛大开幕,一边就“践行高质量发展 重塑中国汽车新格局”这一重要话题展开交流和讨论。在此,我谨代表论坛主办方对各位朋友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作为每年的车坛压轴大戏,广州车展向来是车企集中炫出年度成绩单、预告来年规划的绝佳时机。在此,我们不妨也从产业角度对今年一年的汽车行业进行一下复盘。
去年12月30号,同样是在广州的这个论坛上,我曾做出过几点预判,一年过去了,至少有以下几点得到了验证。
首先,疫情的负面因素逐渐弱化,汽车产业在供给侧得到了良好修复,需求端也在逐步回暖。
今年是三年疫情之后恢复常态化的第一年,随着原材料成本、产业链保供和消费动能三大压力逐渐缓解,汽车产业也加速回升。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汽车销量完成2396.7万辆,与2022年同比增长9.1%,对比2019年(2065.2万辆)同比增长16%。反观2019年,我国汽车销量为2576.9万辆,同比下滑8.2%;2020年为2531.1万辆,同比下降1.9%;2021年为2627.5万辆,同比增长3.8%;2022年为2686.4万辆,同比增长2.1%。可以看出,今年的增长大致摊平了疫情三年的不利影响,4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8%。
其次,随着传统主流车企转型速度加快、跨国车企入局力度加大,新赛道竞争更加多元、更加激烈。
今年,新能源汽车继续成为增长主力军,前10月销量同比去年增长37.8%。今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首次突破50%,全球汽车集团销量前十中首次有了中国品牌汽车的身影,能取得这些里程碑式的成就,智能新能源车是最大推动力。
但是,新赛道已经变得异常拥挤,降价潮开始惨烈上演。年初,一万英镑就能买到的中国品牌电动车令欧洲人惊掉下巴,年底,部分合资车型的价格居然做到了比同级别自主品牌还要低。在国内主流车企和合资车企、跨国车企都全力进军新赛道的同时,造车新势力排名开始大洗牌,不少车企遭遇停产甚至倒闭,淘汰赛加速上演。
第三,中国汽车在新能源、智能化方面的先发优势正在从销量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并逐渐得到世界的认同。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高级别自动驾驶专利中国占比超过50%,中国动力电池技术专利全球占比74%,中国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全球占比84%,中国搭载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网联乘用车市场渗透率42%,我国在新技术领域的全球引领优势日益凸显。今年,好几家车企与跨国公司签署了具有双向技术合作特点的合资合作协议,宣告我国汽车产业开始驶入技术输出的新蓝海。
第四,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中国汽车在国际化方面依然走出了坚实的步伐。
尽管受到国际市场通胀和衰退的影响,今年的汽车出口依然成绩斐然。一季度,我国汽车出口107万辆,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今年前10个月,汽车出口量为392.2万辆,同比增长59.7%,全年出口成为世界第一已成定局。
更加重要的是,我国汽车出口呈现出量价齐升的态势,单车价格2014年只有8.5万元,2023年前三季度达到13.7万元。出口地区也从发展中国家逐渐扩展到了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地区市场。
在加入WTO之初的2001年,我国汽车产业链出口金额仅有15.59亿美元,占比只有0.65%。今年前8个月,这个数字达到1219.93亿美元,占比提升至5.5%。
2023年已接近尾声,对接下来的2024年,我们可以依然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作为全球体量第二大的经济体、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其超强的韧性已经得到了验证。随着各种稳经济、促消费政策的作用逐渐显现、消费信心的逐渐恢复,相信国内汽车市场将迎来新的上升空间。今年前10个月我国汽车销量距离2018年巅峰时期(2808万辆)相差仅400万辆,全年有望创新高,希望明年能再创新高。
我相信,明年新能源车和出口都会继续高增长,但增幅可能会收窄。在合资自主同价、油电同价之后,国内国外同价将是下一个趋势。伴随着出口量的持续增长,中国汽车走出去需要面对的地缘政治、贸易壁垒、供应链安全、成本压力等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也会更大。
我认为,盈利能力的比拼和可持续性商业模式的较量将逐渐成为竞争的重点,新能源汽车得市不得利、智能驾驶不知如何赚钱的局面必须被扭转。
总之,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仍在持续,竞争仍在持续,新机会仍在不断出现,对于坚持长期主义的汽车企业来讲,我们将张开双臂拥抱新的一年。